【市值原创】凡人洞见——资本逐利双刃剑,品牌恋爱相对论
作者:宽大同 (微信:actkay)
品牌策划人|曾获颠覆式创新研习社自媒体大赛第一名撰文“一生悬命,谨致匠心”收录李善友教授《产品型社群》
十年之前,80后,几乎是一个时代的标志。那个年代的毕业生,懵懵懂懂,考公务员,挤事业单位,进银行,拼外企,80后的大多数,毕业后养活自己是生活的第一要务,少数人在一开始选择创业并得到成功。如今这伙人三十而立,住房、婚育、工作压力、父母赡养等考验接踵而来,另一头生长在移动互联网的90后原住民已经逐渐成为万众创业时代的新力军。资本寒冬之前,以VC为代表的投资大军蓬勃发展,各路创始英豪也如雨后春笋般出来为自己代言,蓦然回首,忆岁月匆匆,洞见路在何方,不如把脚下的路先走好。
这是一个盛产“专家”的年代,比如高唱凯歌的房地产黄金十年,惊心动魄的金融证券市场,火速蔓延的微商产业链条,各路"专家"像影帝般卖力地演出,打开朋友圈,随处可见各类深浅不一的干货和鸡汤,信息供应井喷,很容易让自己染上浮躁之风,独立的思考洞见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变得愈加弥足珍贵。
洞见,即思考,发现,察觉,其结果是“知”,发现新的认识,收获新的体验。
知行,即合一,增长了“知”,不去尝试,或无法落地,就好像国民岳父“韩寒”说的,“明白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就好比,你可能和我一样一度想过自己拥有八块腹肌却始终如一,而真的猛士只是把我们幻想的时间用来实操,仅此而已。
笔者曾是一名广告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匍匐前进,从乙方到甲方,陆续跨界快消品、购物中心、房地产、文化艺术、餐饮领域,前半程,来回与“企划”“市场”“品牌”“营销”周璇,操着卖白粉的心乐此不疲,在大众传播的知识框架中探索经验,常常只是为了“做得更好”。后半程,链接的行业多了,开始检省自己,有感思维边界的局限自渐形秽,逐渐发现,真正值得推敲的商业更多是“不如不同”。
一年前,经好友行动派创始人琦琦的推荐,与中欧商学院李善友教授相识,作为一名传统策划人,善友教授对“互联网思维”及“颠覆式创新”的体系分享打破了笔者对传统商业的认知,而后有感撰文“一生悬名,谨致匠心”亦有幸收录于李善友教授书籍《产品型社群》。 期间,链接了许多来自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及中欧的朋友,好比山脚下看到半山腰的人,从传统商业到移动互联网,发现可建立未知的领域越来越多,就像老顽童周伯通的左右手一般,昨天的思维认知可能在今天就会被自己推翻。
夜深,伴随着呼吸有节奏地敲击键盘,事隔一年,用撰文的方式开启与自己的有一次对话,平民视角,聊聊笔者见闻所思,以及对资本浪潮及品牌发展的小小洞见,大侠尽管飞过,看官欢迎进场。
想要了解一个行业,向专业人士学习是不二之选。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万众创业时代的来袭,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成本大幅降低,中转数变得越来越少,一向谨慎细微的投资行业也不再束之高阁,随着“明星创始人”“天使投资人”的盛行而为更多人所认知,时势下有价值的创造得到了更多的资本关注。
传统的教育会告诉你,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把场景设定在移动互联时代,不只是免费午餐,免费出行,免费旅游,免费住宿,甚至免费娱乐都逐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免费若不是有情人暗送秋波,大多源于资本市场的战略布局(即补贴)。
所以,每一块天下掉下的馅饼都可能埋有伏笔,资本是一把逐利的双刃剑,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融资,对于四肢不健全又着急找到风口飞的猪,可能等飞起来了才发现,没有翅膀又没有降落伞,摔下来可能会很惨烈。就好比,张三经营一个营生的小档口,现金流稳定,固守传统商业模式却急于快速融资拓张,疏忽于10个档口和1个档口的经营完全是两类模式,加上团队跟不上,加速赛道偏离,钱还没烧完就可能陷入无人之境,此时面对投资方的不合理条款,赔了夫人又折兵。
延展:有痛点就存在市场需求,基于创业企业及项目的股权融资及法律风险规范,延展到周边的案例“米律”,创始人郑明龙专注创业、股权投融资和并购法律服务,携“律所”基因北上,用互联网工具标准化传统律所服务,目前得到洪泰基金天使轮投资。项目本身自带盈利模式,创始团队的基因就是法律&服务,不仅有能力规避不平等的商业融资,未来还将有广阔的试水空间。重点是,基于免费服务切入的创业法律平台,帮助创业者大幅降低法律风险,匹配强大的刚性需求。
存量OR 增量
寒冬下1.8亿融资PK赛道相对论
作为一名资本圈外人,笔者对资本市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达晨创投李杨兄的启蒙。作为一名投资人,扛过枪,留过洋,创过业,快速换位,深入浅出,在交谈中洞察标的,在分享时毫无保留,着实让人敬佩。“在资本泡沫期,踏实的产品型团队因不擅PR与融资,往往会被市场忽视。但在寒冬下,打磨产品,思考盈利模式,在下一个春天会有新的“独角兽”从中诞生。”李杨作为互联网新消费行业Vp ,目前主持投资了Yoho有货、南讯客道CRM、Yhouse悦会等TMT项目,在标的洞察上有着深刻的见解。
达晨正在摸索新的投资逻辑,“跨阶段、双赛道”的投资策略:既投数百万的大天使项目,也投上亿的后期项目,还投上市定增项目。 “赛道”作为传统词汇在资本市场上被作为重要的评估,任何一个项目,落地在不同行业,面对的市场是已知的“存量”还是未知的“增量”,对资本的吸引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在传统赛道上,项目未来的发展受固定资产投入,固化盈利模式,扩张边际成本的限制可测算评估,大趋势不变化的前提下,过程的管控能否达成指标靠的是稳健的运营管理及执行落地。而“增量”市场是一个几乎是被开辟出来的新战场。
延展:资本寒冬来袭,黄太吉却在前不久完成了总金额1.8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估值2.5亿美元(近15亿人民币),由家族基金和A轮投资人盛景网联领投。
在一次厦门的交谈中,赫畅还原了黄太吉品牌的发展阶段,1.0借鉴麦当劳,细分品类下煎饼时代,2.0 学习百丽开创“牛炖”“大黄疯”的多品牌尝试,前面两个阶段指向的都是餐饮存量市场,存量市场总量虽大,但却难逃餐饮边际成本的魔咒。到了3.0时代瞄准精品快餐市场,今年7月开始,黄太吉正式开放成“工厂店第三方平台”,由品牌方提供半成品,大批量交给黄太吉做热加工和配送。锁定餐饮品牌方产品标准化,利用黄太吉外卖平台,直指餐饮增量市场,实现从从“煎饼专卖”到“外卖产能开放共享平台”的势能转变。
笔者聊资本,好比圈外人“看戏”,自得其乐,倒也是一种收获。回到老本行,谈到品牌发展,敲击键盘的速度不自觉慢了下来。
引用知名企业家张瑞敏的话,“没有成功的品牌,只有时代的品牌”。工商管理时代,以生产型企业为例,往往要先完成产品研发,制定推广计划及营销预算,投入市场后再根据消费者的买单数据改良策略。中小企业普遍开始重视品牌形象,于是从VI识别系统、媒介渠道管理到整合事件传播,各类管理咨询机构、公关策划公司随之孕育而生。
另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尤其上市公司对品牌建设更为重视,现金流充裕的实力派金主尤其重视公司及项目品牌建设,往往以销售为导向,携手国际4A公司开展年度媒介投放及整合推广服务,以传统TVC广告为例,标王不断,品牌定位准确,预算模式清晰,投放及产出的评效合理,短期的品牌效应可以用钱烧出来,但烧得是否动人还得回归到产生或服务本身。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没有一个品牌强大到不可替代,也没有一个品牌弱小到无法竞争,即使像诺基亚、柯达一般的传统强势品牌也能在错误的决策中急速倾塌。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牌回归到“产品”为核心,把火力弹药集中在能够被消费者直接感知的产品上,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产品即广告。传统的营销观念,追求少成本,高产出,最好四两可拨千斤。以饱受关注与争议的黄太吉为例,贺畅坦言煎饼时代的品牌传播初期只有一个微博,一个人维护,把产品和体验做成可以自传播的内容,洞见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本质的链接—“人”。
产品剧本 品牌剧场
一场资本追逐的恋爱
商业的本质与资本一样都是逐利,最近有一个段子讲如今的商业模式除了2B,2C之外,还有2VC。创业维艰啊有木有,资本的浪潮及国家万众创业的导向,造就了一批英豪,也催生了一批以融资为初心的“伪创业者”。
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创业或者独立创业,当下或许是创业的大好时机,却也是最多人成为炮灰的时代。创业一定要一个纯正的动机,叫发心也叫独立判断,创业不比做生意,是全身心地长期投入,而不是短期的行为投机。与其人云亦云地冲入漩涡,不如脚踏实地地审时度势。
移动互联网给了每个人自由发声的权利,伴随知识信息的高能普及,未来基于知识领域的“专家”可能会逐渐弱化,能留下来的是真正的手工匠人。跨界的碰撞即可以梳理现有的认知体系,还能激发彼此的想象,下面笔者浅薄地侃侃资本时代的品牌观,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先来看看对比。传统的商业体系,非上市中小企业,品牌虽为无形资产,也存在量化的估值,但直接关联的还是商业盈利能力的表现。以房地产行业为例,知名开发商往往以公司品牌带动项目品牌,同样一个项目,同一类型产品,不同的操盘团队,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推盘节奏,推售价格,营销预算,实现不同的销售指标,信誉度与美誉度兼备的品牌往往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销售溢价,用时间积累转化品牌溢价。而通过持续经营管理实现长期回报的商业类地产,如购物中心、写字楼,其单元租售单价也会随着项目品牌的影响力的提升而水涨船高。
迎接资本时代,以构建项目的产品/服务/资源/团队/背景等为核心要素,理想化的品牌作业即要植入到项目的方方面面,又要充当包装的外衣,扮演与资本互相吸引、追逐的媒介。好比一个人,如何定位,如何化妆,如何着穿,如何修饰甚至改变言谈举止,才有可能吸引到想到的另外一半。
资本天然逐利,本身没有对错,撇除投资人对情怀的买单,往往只追逐可能实现增长或高速增长的项目。大浪淘沙,好的投资标的不多,你正在想的大概率已经有人尝试甚至失败过,所以永远不要太高估自己,也不需要对望城莫及的资本太过仰视,强扭的瓜不甜,如果项目本身缺乏长期造血能力或光有用户洞察不到可能的盈利模式,即使拿了资本也注定是一场双输的败局。
但回过头来,对于有融资能力的项目团队,不同的阶段,品牌上的排兵布局也具有直接的战略意义。举个例子,来自观远时代杨斌的分享,当下火热的新三板市场给投资机构带来了新的资本退出机制。目前以厦门区域为例就有许多相对成熟的企业成功挂牌或正在冲击新三板市场。从挂牌筹备,对接券商,一直到成功挂牌之前,针对本身强势的上新企业,一篇成功的品牌公关文在通过目标人群的有效传播后,公司吸引到更多资本券商的关注,公司市值有可能实现大幅的上涨,这也是新三板公司日益重视品牌尤其投融资PR的重要原因。再比如,一个刚刚基于有效商业模式,品牌系统尚不完整,但已经拿到种子轮/天使轮的项目,量体裁衣,由内向外加大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及传播,让市场上有更多有利的声音,在未来新一轮的融资中,估值相应也有机会实现一定的增长。
人人品牌时代
人”才是最核心的资产
前面讲到,移动互联时代,最本质的链接是“人”。我们现在用电脑,用手机,用只能可穿戴设备,只是工具变了,交互的终就是“人”。随着人格魅力体的盛行,我们也将迎来一个人人品牌时代。在这个人人交互的时代里,“人”才是最核心的资产。
回归到资本市场,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可能被复制,任何优秀的创意都可能被抄袭甚至通过微创新升级。BAT并没有布局所有的行业,除了资金投资回报率的考量,“人”也是核心要素。
厦门知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从2005年开始进行互联网投资,投资数十个互联网项目,包括58同城、暴风影音、网际快车、优化大师、CNZZ数据统计、4399、同步网络、飞鱼科技、美图秀秀等,目前旗下隆领投资正筹备登陆新三板,冲击天使投资第一股。
隆领投资合伙人倪英伟先生也曾分享,当下的资本市场,评估项目标的潜在价值及可能性,最重要的,还是看“人”。人对了,对应的价值观,道德观,团队观及商业判断都正确,那件事干得成的机率总会高一些。
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感到迷茫,其根源是不够明确自己想要的。
人,因缘际会,在在学习中经历,在经历中链接,在连接中成长,点滴感触来源于李善友教授、黄太吉贺畅、行动派琦琦、半解沙龙西风、十点读书林少、请他教三毛/老非、米律郑明龙、笔记侠柯洲、FAYA顾荣军、观远时代杨斌、达晨创投李杨、餐饮疯人院令杰、宝珠奶酪韩梅梅、戏锅老罗……的无私分享,旅途上,除了精彩的洞见,更需要美丽的遇见。
琦琦说,“你不够成功,是因为你帮助的人还不够多。”
笔者有感,不同的人,不同的赛道,不同的故事,不应当在向外察望及比较重忽视自己的剧本,尝试站在未来的山顶下反观自己,在正确地赛道上准备,锁定起跑点,培育体力,平衡速度,判断冲击实际,其他的,以平常心交给时间,真正属于你的精彩,或许就在那里等你。
时间是一个微积分的过程,如果一个小时价值10元,分成两个半小时可能不值5元,4个15分钟连1元都不值,反过来,连贯的10个小时可能价值连城。时间的累计,有时候,会呈现指数级价值倍增效应。对于时间与生命,人人当存敬畏之心。
结语
很喜欢梁冬老师所分享的:“心念一闪,振动十方”。
这个年代,给了小人物机会,用心做好一件事,已经足够。
除了商业世界,生命中还有很多面值得探索和体验。
莫因等风来,错过那花开。
洞见当下,才是最美的人生。
注:洞见不做文章的评判者,由洞见知行微信号后台数据,阅读量(50%)+转发收藏量(50%)的总和评判文章优质程度。
参赛文章所有权归作者本人,不代表洞见立场,洞见知行拥有使用权,未经允许,转载必究。合作请联系大赛组委会(微信号:dongjian919)
欢迎关注订阅“洞见知行”微信平台!